苏州大学理想眼科医院
返回首页
主页 > 医院新闻 >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正在盯上年轻人

  近期,苏州大学理想眼科医院副院长、斜视与小儿学科带头人冯雪亮主任连续接诊3例近视相关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均为30岁左右的年轻人,病史最短半年、最长3年,核心症状为看东西重影(复视),严重影响生活。这种曾被教科书仅用几行字描述的“罕见病”,如今因不良用眼习惯正在盯上年轻人。

  一、症状:突发且难察觉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双眼向内(鼻侧)偏斜的斜视问题,通俗地说,就是突然变成斗鸡眼。但他的症状不像传统斗鸡眼那样一眼就能看出,主要表现为以下3点。

  ▲图源:网络

  1.  看远看近都“重影”:无论是看近还是看远,都会出现“双重影像”,严重时走路会把台阶看成两层,无法正常生活。

  2.  眼球“悄悄斜”,外观难察觉:患者眼球倾斜角度仅5-8度,外观上可能只是“眼神有点呆”,容易被误认为视疲劳或干眼症,导致很多人延误治疗。

  3.  伴随头痛眼胀:长期重影会让大脑过度调节,出现单侧头痛、眼睛酸胀,尤其在长时间看手机后加重。

 ▲图源:网络

  二、原因:调节与心理

  作为短时间内突发的眼病,多见于儿童和年轻人。近年发病率升高,与长时间用电子屏、近视后不愿戴镜且出现症状后不及时就诊导致病情加重有关。而从“罕见”变“常见”,主要是以下三个原因。

  1.  调节因素

  中高度近视患者若长期过度近距离用眼、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可能诱发调节性集合过度,导致内斜视。即使佩戴眼镜,过度用眼仍可能发病。

▲图源:网络

  2.  神经系统异常

  极少数情况下,脑部病变或神经系统疾病可能影响眼球运动控制,引发内斜视。此类患者可能伴有头痛、眼球震颤等其他症状。

  3.  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或突发强烈情绪波动,可能影响眼部肌肉协调性,增加内斜视发病风险。

▲图源:网络

  三、治疗:早干预效果好

  发病的初期,通过大量的休息,及时杜绝电子屏幕的使用,经常户外望远,可能症状会逐渐消失,但是一旦重新使用电子屏幕或不注意休息可能再次复发。因此,针对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治疗根据病程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图源:网络

  1.  早期:对于一些轻度的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可以使用三棱镜进行治疗,通过镜片的特殊折射,让双眼图像重新“对齐”,缓解重影。同时配合双眼协调性训练,恢复功能。但这只是临时缓解,无法解决肌肉失衡的根本问题。

  2.  中期:当用棱镜无法改善,可以考虑在过度紧张的肌肉(如内直肌)上注射肉毒素,暂时放松肌肉,让眼球回到正常位置。

  3. 手术治疗:对于发病超6个月、斜视度数比较大的患者,需通过微创手术调整眼外肌的拉力,让双眼视轴重新平行。手术切口仅2-3毫米,恢复快,术后第二天重影即可消失。

  冯主任温馨提醒各位:

  应避免长期近距离用眼,合理控制电子设备使用时间,防止眼疲劳。儿童和屈光不正人群需定期排查,及时发现视力异常,当出现看东西重影等情况时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部分内容来源于: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眼科疑问:
可  在线咨询  值班客服
或拨打  0512-33333333  咨询电话


热点关注
热点关注
更多
· 【会议邀请】2025年眼表诊疗技术新进展学习班
更多
· 蔡司新一代机器人全飞秒™VISUMAX™800正式入驻我
更多
·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正在盯上年轻人
更多
· 1个家族,4次手术,新疆到苏州的4000公里…
我院专家
我院专家
宋鄂 主任医师

.主任医师、执行院长、教授、眼科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江苏省特聘医学专家、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姑苏卫生领军人才

.擅长眼底病诊疗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研究

杨勋 主任医师

.主任医师、副院长、教授、眼科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眼底病科学科带头人

.率先将眼内窥镜应用于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及严重眼外伤的手术治疗并积极推广该新技术

点击查看更多专家
更多


医院地址:苏州市干将东路200号苏大北校区门口
咨询电话:0512-33333333
版权所有:苏州理想眼科医院有限公司
ICP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7845号-1
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苏医广【2025】第09-24-3205-588号

如有眼科疑问,请点击咨询